(2012.07畢) 郭捷立 — 利用分類演算法來判別早期漢譯佛典之朝代 —以東漢、三國、西晉為對象
中國佛教大藏經中的翻譯作品是佛教文化研究的瑰寶,然而當中部分佛經的譯者記錄存疑仍待解決。受限於早期史料難以完整收集的困難,使得佛經翻譯初期的年代——東漢、三國和西晉的佛典譯者問題最嚴重,也最難處理。相對於傳統文獻學的質化分析研究方式,本研究嘗試以統計量化分析搭配資訊技術的方式,來尋求早期佛教譯經作者紀錄的問題之解答。本研究以建立一個能夠準確分析文獻是由上述三個朝代之中的哪一個朝代所翻譯完成之判別機制為主要目的。藉由此研究成果,我們可以找出未知經典最可能的翻譯年代,以進一步縮小可能譯者的比對範圍。在研究過程中,我們先參考傳統文獻學者的研究成果,建立三個朝代的可靠參考翻譯作品清單,之後再利用Variable Length N-gram 的演算法進行文獻特徵值的萃取,並使用「費雪線性辨別分析法」進行判別特徵值判斷。根據實驗結果,此辨別機制之效果十分顯著,其準確度可以至少達到89%以上。此外,我們藉由進一步分析由費雪線性辨別分析法所產生的辨別函式,找出此三個朝代經文在翻譯上所使用的特徵,此特徵能用於分析探討同一個外語詞在三個朝代中被翻譯成不同的語詞的狀況。在本研究聯合機制中,我們發覺這樣的量化分類方式是可以解釋部分的經典翻譯現象。
Access Full Text:華藝數位圖書館、全國碩博士論文加值系統
(2012.07畢) 謝承恩 — 以量化分析方法進行漢譯佛典譯者風格研究
佛教傳入漢地之時,記載佛教義理的佛經主要使用印度的梵語或是其他的中亞語言。在東漢至唐中葉的數百年間,佛教思想大興,進而出現了大規模的譯經活動,不僅產生了巨量的漢譯佛典,也進一步影響了中國的文化以及語言的發展。然而,早期的佛經翻譯受到傳抄、戰亂、偽託譯者等現象影響,使得譯者記錄中出現許多記載不一致或錯誤登錄的現象,這也連帶造成相關研究者的困擾。為找出正確的佛典翻譯者,許多佛學研究者使用傳統文獻學之方式,提出新的證據與看法。然而傳統文獻學之研究方式十分倚賴人工判斷與處理,不僅耗時費工,且無法處理大量文獻資料。
在現今資訊科學的幫助下,以數位化資料及統計量化方法進行資料的比對分析,已是現今人文資訊學的一大趨勢。使用量化分析方法不僅可以進行大量資料比對,也能夠找出譯者風格的潛在因子。然此方面之研究,雖在西方文獻研究中行之有年,但是運用在漢文典籍的研究卻相當少見。因此,本研究提出利用古籍虛字的常見字,結合主元素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建立譯者風格判別模型,來嘗試解決佛典譯者記錄不清楚的問題。本研究的前半部,利用多個不同的實驗設定對模型進行測試,證明模型對於區分譯者風格確實有效。後半部以一個典型的一經多譯作品──《華嚴經》〈入法界品〉為例,探討當作品主題內容相近時,如何透過模型參數的調校,過濾出具有關鍵影響力的特徵值,以達到更佳的辨別效果,最後於結果中得到可供未來研究參考的線索。
Access Full Text:華藝數位圖書館、全國碩博士論文加值系統